top of page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Whatsapp
  • Signal

五味入五臟



古人把食物分五味: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,能助身體達到平衡。

《素問 ‧ 生氣通天論》:「謹和五味,骨正筋柔,氣血從流,腠理以密。」意思是人們在平日飲食中,應該慎重平衡五味攝取的份量,才能使身體骨骼強壯,筋脈柔和,氣血充足流暢,肌肉豐滿,皮膚細緻。

五味分別入五臟,《素問 ‧ 宣明五氣》:「酸入肝,辛入肺,苦入心,鹹入腎,甘入脾,是謂五入。」


酸入肝:酸味食物具有收斂的作用,肝火盛時,可以吃酸味食物來補肝陰,如奇異果、山楂、橙、檸檬等。

辛入肺:辛味食物具有發散風寒、行氣活絡的作用,如外感引起肺氣不調,可以用辛味食物來散風寒、宣肺氣,如蔥、薑、蒜、芥末、韭菜、洋蔥等。

苦入心:苦味食物有清熱瀉火的作用,能清心火,如苦瓜、蓮子芯、梔子等。

鹹入腎:鹹與腎氣相通,能滋養腎精,通瀉大小便,如海鹽、海味、動物腎臟等。

甘入脾:甘味食物具有滋養潤燥、補脾的作用,能促進脾臟的消化功能,包括了淡味食物,如五穀類、小米、白米等。


五味入五臟,適量攝取五味食物對相應的臟器有益,若偏嗜某一味,亦會有損五臟六腑的功能。常見嗜甜者喜於工作累時吃糖,少量能補充中氣,使工作更有幹勁,但過量則會中滿,影響消化,出現胃口差、胃脹、水腫、欠精神等情況。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